松鹤园电话: 021-59506101
为何上海墓地价格持续上涨?

在上海,一块面积不足1平方米的墓地售价动辄数十万元,单价甚至高达每平方米33万元,远超“汤臣一品”等顶级豪宅的房价。这一现象被戏称为“地下房产”,而“死不起”也逐渐成为许多家庭面对亲人身后事时的真实写照。为何上海墓地价格持续上涨?表面看是土地资源稀缺所致,实则背后交织着人口结构、市场机制、消费心理与资本运作等多重复杂因素。

一、土地资源稀缺:供需失衡的底层逻辑

最直观的原因是土地资源的极度稀缺。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,上海的土地开发已趋于饱和,可用于殡葬的经营性墓地审批日益收紧。据公开资料显示,上海目前仅有40余家经营性公墓,其中在售的不足一半,不少老牌墓园已接近“售罄”状态。由于政策限制,新建墓地极难获批,导致供给长期不足。

与此同时,需求却在稳步上升。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,截至2024年末,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3.1亿,占总人口22%。上海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,老年人口比例早已突破30%。死亡人口基数不断扩大,殡葬需求刚性增长。供需严重失衡之下,墓地价格自然水涨船高。

二、市场化与资本逐利:推高价格的“无形之手”

如果说土地稀缺是基础,那么市场化改革与资本逐利则是价格飙升的加速器。自上世纪90年代起,殡葬行业逐步放开,民营资本进入墓地开发与殡仪服务领域。以“殡葬第一股”福寿园为代表的企业,通过收购、整合墓园资源,形成了行业垄断格局。

根据上海墓地财报显示,其经营性墓穴平均单价从2018年的10.25万元/个上涨至2024年的12.2万元/个,六年连涨。2023年,其毛利率高达86.3%,净利率超30%,堪比茅台,被外界称为“暴利行业”。高利润吸引资本不断涌入,企查查数据显示,2024年全国新增殡葬相关企业6.43万家,同比增长17.73%。企业为追求利润最大化,往往通过“风水宝地”“景观朝向”“定制艺术墓”等概念包装,进一步抬高价格。

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陵园曾尝试推出“墓地按揭贷”,最高贷款20万元、利率9%,虽未成功推行,却折射出墓地已被金融化、商品化的趋势。当殡葬服务从“民生保障”滑向“高端消费”,价格便脱离了基本价值规律。

三、“入土为安”的文化心理:被资本利用的情感刚需

中国人“入土为安”“慎终追远”的传统观念,为高价墓地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。在许多家庭看来,为逝者购置一块体面的墓地,是孝道的体现,不容讨价还价。殡葬企业正是精准抓住这一情感痛点,在“孝心”与“体面”的名义下,不断引导消费升级。

此外,社会攀比心理也推高了消费预期。在一些家庭中,墓地被视为家族地位的象征,追求“风水好、位置佳、面积大”的豪华墓地成为风尚。这种非理性消费进一步刺激了高端墓地的市场需求,形成价格螺旋上升。

四、替代方案兴起:对高价墓地的无声反抗

面对“天价墓地”,越来越多家庭开始寻求替代方案。上海的海葬数量从1991年的每年200多具,上升至如今的近万具,成为全国海葬最多的城市。树葬、花葬、壁葬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也逐渐被接受。无锡等地甚至出台政策,对选择生态葬的家庭给予每例2000元奖补。

更极端的现象是“骨灰房”——在三四线城市购买住宅存放亲人骨灰。尽管存在法律与伦理争议,但因其70年产权、免续费、成本低等优势,成为部分家庭的“性价比之选”。这些现象从侧面反映出,人们对传统墓葬的依赖正在松动,也是对高价墓地的无声抗议。

综上所述,上海墓地价格的持续上涨,是资源稀缺、资本逐利与文化心理共同作用的结果。然而,当“死不起”成为社会焦虑,殡葬便已背离了其尊重生命、慰藉生者的本质。未来,唯有通过政府加强公益性墓地建设、规范市场定价、推广生态安葬,才能让殡葬回归民生属性,真正实现“逝者安息,生者宽慰”。毕竟,生命的价值,不应由墓地的价格来衡量。

相关资讯